住在大城市的人走路真的比較快嗎?為什麼?——《走路的科學》
作者/謝恩・歐馬洛(Shane O’mara);譯者/謝雯伃 每個城市的步調都不太一樣 一般來說,一個城市越大、越富裕,特別是經濟成長率越高,居民就走得越快。 1974 年,心理學家博恩斯坦夫婦(Bornstein and Bornstein)測量了歐洲、亞洲以及北美 15 個城市行人的步行速度,結果發現日常步調會隨著當地人口多寡而不同,獨立於特定文化之外。...
View Article小強求生術(上):原來踩爆蟑螂沒有想像中的簡單——《破解動物忍術》
作者/胡立德;譯者/羅亞琪 編按:本篇沒有蟑螂圖片,請安心服用! 黎明時分,柏克萊生物系的學生高什克‧賈拉雅姆 (Kaushik Jarayam) 聽見蟑螂竄走的聲音,他正坐在生命科學系館的階梯上吃貝果,就跟每天早晨一樣。貝果的屑屑掉落在水泥階梯上, 竄走的聲音愈來愈大,甚至演變成窸窣聲,同時,附近山茱萸樹下的落葉堆也開始出現動靜。...
View Article小強求生術(下):人類有辦法打造跟蟑螂一樣「抗壓」的機器人嗎?——《破解動物忍術》
作者/胡立德;譯者/羅亞琪 接續上篇《殺不死小強崩潰了嗎?原來踩爆蟑螂沒有想像中的簡單——《破解動物忍術》上》,在觀察到蟑螂逃生的特殊能力之後,可輾壓也能移動的機器人誕生了! 在前幾年,六足機器人的發展開始出現變革。研究人員對於可動的足式機器人一直都很感興趣,但使科學家的興趣達到巔峰的,是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在 2000 年召集數名研究人員參與的特殊會議。...
View Article動物的尿尿工程學(上):為什麼小孩尿尿的時間跟大人一樣長?——《破解動物忍術》
作者/胡立德;譯者/羅亞琪 編按:胡立德在 2015 年研究哺乳類動物的尿尿時間都是 21 秒,獲得搞笑諾貝爾物理獎。而他也在 2019 年因「破解袋熊的「方便」之謎」,二度獲得搞笑諾貝爾物理獎,真可說是研究屎尿的翹楚呢! XD 我領獎時,和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達德利‧赫施巴赫 (Dudley Herschbach) 握了手。另外七位諾貝爾獎得主站在一旁,露出嘉許的燦笑。...
View Article動物的尿尿工程學(下):形狀大小不是問題,比例才是關鍵——《破解動物忍術》
作者/胡立德;譯者/羅亞琪 接續前篇《那個研究尿尿工程學的男人——《破解動物忍術》上》看科學家們如何使用科學研究方法,探索自己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像是:哺乳類動物尿尿的時間都是以 21 秒作為基準嗎? 動物尿尿的時間,怎麼看起來都差不多? 這些動物必須待在圈欄內,好讓大家都安全無虞,為此,他們必須採取較不具侵擾性的方式來測量排尿時間。...
View Article眼睛色盲的章魚如何成為生物界的「偽裝大師」?——《章魚的內心世界》
作者/賽.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譯者/鄧子衿 在無脊椎動物中,章魚的腦算大的了,大約有胡桃大小,和非洲灰鸚鵡(African gray parrot)的腦差不多大。 鸚鵡有多聰明呢?伊蓮.佩帕博格(Irene...
View Article「人前手牽手,背後下毒手」其他魚類想跟章魚一起生活,沒那麼簡單!——《章魚的內心世界》
作者/賽.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譯者/鄧子衿 雖然章魚通常不和同類打交道,和其他種類動物之間的關係,除了獵捕和被吃之外,也幾乎都不清楚。如果要在家飼養頭足類動物,專家的建議是不要把牠們和其他水族養在同一個水槽中,因為章魚可能會吃掉牠們。 也不是所有章魚都會毒死同槽,他們也可能會帶著同槽逃生呀(誤)。圖/GIPHY...
View Article經濟越好排碳量越多?我們還有辦法踩剎車嗎?——《氣候賭局》
作者/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譯者/劉道捷 二氧化碳排放量為什麼會增加? 探討全球暖化時,大家通常從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排放和累積開始談起;然而,人類及其日常活動才是真正的起點。 人類活動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來源。圖/pixabay 我要以身為美國中型都市居民的經驗開始談起,但是大家可以同樣順當地談論奈及利亞的石油工人、德國的啤酒釀酒商或印尼的織布工人。...
View Article碳交易 VS. 碳税:該選擇多花錢買排碳權力,還是排了碳再多花錢?——《氣候賭局》
作者/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譯者/劉道捷 碳交易和碳稅的經濟效益相同 拿碳交易和碳稅兩種體制來比較,會有什麼結果?大部分人都會驚訝地發現,兩者基本上相同;也就是說,在理想化的情況下,兩者對減排、碳價、消費者和經濟效益的影響相同。大家可能力辯何者較好,但是兩者都會藉著提高碳排放的價格,強力激勵消費者和企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View Article心跳暫時停止:第一台心肺機的誕生(上)——《心臟的故事》
作者/桑迪普.裘哈爾(Sandeep Jauhar);譯者/陳信宏 編按:美國外科醫生吉本(John Heysham Gibbon),由於構想出「心肺機」而聞名於世,他對於體外循環的研究成果更是徹底改變了二十世紀的外科手術,但其實年輕時的他並不是那麼堅定地想當醫生。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研究之路!...
View Article和死神爭時間,心肺機讓「開心手術」成為可能——《心臟的故事》
作者/桑迪普.裘哈爾(Sandeep Jauhar);譯者/陳信宏 上篇《心跳暫時停止:第一台心肺機的誕生——《心臟的故事》》,介紹了對心肺機發明貢獻最大的人物——吉本醫生,研究心肺機的歷程。而本篇文章要帶大家來了解心肺機在實務上的應用。 吉本不是唯一一位致力於研發心肺機的科學家。在 1950 至 1955 年間,有五家醫學中心都投注於這項工作,而且各有自己的設計。 圖/pixabay...
View Article電擊去顫:搶救不該死亡的心臟——《心臟的故事》
作者/桑迪普.裘哈爾(Sandeep Jauhar);譯者/陳信宏 除了心臟傳導完全阻滯這種致命的緩慢心律不整,心臟電生理學在 20 世紀中葉設法解決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心室纖維性顫動,在全世界的猝死病例中,絕大多數都是因這種快速的心律不整所引起的。 在 20 世紀初,普雷沃斯特(Jean-Louis Prévost)與巴特利(Frédéric...
View Article朋友一生一起走,發光夥伴不常有!短尾烏賊和費雪弧菌的共生關係大揭密!——《我擁群像》
作者/艾德.楊 (Ed Yong);譯者/田菡、楊仕音、劉蓉蓉 編按:動物學家瑪格麗特.麥克弗爾.奈,近三十年來致力於研究短尾烏賊和牠身上的發光細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微生物有什麼樣的特殊能力。 當麥克弗爾.奈還是名研究生時,她研究的是一種也帶有發光細菌的魚類。...
View Article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嘛?那些微生物透過氣味洩漏的小秘密——《我擁群像》
作者/艾德.楊(Ed Yong);譯者/田菡、楊仕音、劉蓉蓉 如果列出某個微生物群落中的所有物種,就可以知道它們是誰;如果列出這些微生物的所有基因,就可以知道它們有什麼能力1。但如果列出微生物產生的所有化學物質(它們的代謝物),你就可以知道這些物種實際上在做什麼。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看到許多化學物質,例如共生因子多醣 A,以及麥克弗爾-奈發現能調控短尾烏賊的兩種...
View Article一小口也能當單位?讓伊麗莎白一世看不下去的野蠻傳統——《從奈米到光年:有趣的度量衡簡史》
作者/李開周 編按:本文中的單位換算,是中世紀歐洲的計算方式,現代的計算方式已和過去不同,一起來看看那時的單位計算有多野蠻吧! 蕭邦之所以姓「蕭邦」,來自於「一瓶紅酒」 弗雷德里克.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波蘭鋼琴家、作曲家,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是名字,蕭邦是姓氏。...
View Article黑洞攝影怎麼拍?七個問答來解謎——《黑洞捕手》
作者/陳明堂 在加入《黑洞捕手》這場宇宙大冒險之前,你可能會對黑洞攝影這個主題有許多疑問。這個篇章,可以滿足你的好奇。 Q1. 為什麼這次黑洞照片曝光,各界這麼轟動?黑洞不是早就被證實了嗎?我還看過很多照片呢! 很多人模擬出黑洞的照片和動畫,讓許多人認為「黑洞的存在不是理所當然嗎?」。 「星際效應」電影中對黑洞的模擬圖像。圖/Paramount Pictures。...
View Article仰望宇宙的好據點,大國爭相來插旗:「白山」毛納基亞——《黑洞捕手》
作者/陳明堂 次毫米波陣列的七號跟八號機自台灣本土打造、組裝,並且在台中中山科學院的園區中進行原地測試。一切測試沒有問題之後,再拆成幾個大組件,個別分裝,一路從台中,出高雄港,運送到夏威夷檀香山,再轉運到大島的港口,經由卡車拉到毛納基亞火山頂。 地球和宇宙的連接點 毛納基亞是希洛西北方的大山,在夏威夷話裡,「毛納」意謂「山」,「基亞」意謂「白色」。這是一座海拔 4,207...
View Article太陽升起前,把握最後的永夜!與時間賽跑的組裝任務——《黑洞捕手》
作者/陳明堂 圖勒,這個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活歷史,沉默的存在地球頂端,它透露出一個國家在不安全感的驅策下,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仔細一想,跟「冰蟲計畫」比起來,我們的「瘋狂的點子」實在一點也不瘋狂。 永夜時的室內工作 我們到達圖勒基地的第一個月,太陽每天都在天際四周轉圈圈,斜斜的照著我們,到了晚上,陽光轉為溫暖的金黃色,但是日頭就是不會掉到地平線下,我們往往得拉下不透光的窗簾才睡得著。到了 8...
View Article身體受傷會發炎,但你知道心智也有可能會發炎嗎?——《終結憂鬱症》
作者/艾德華.布爾摩 (Edward Bullmore);譯者/高子梅 編按:本書不同於傳統生理、心理二元論觀點,而從免疫學的角度切入、結合神經科學,重新思考憂鬱症與身體發炎的關聯。文中的 P 太太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也被作者診斷有憂鬱症的症狀。...
View Article除了食療、放血,過去還有哪些針對憂鬱症的神秘治療?——《終結憂鬱症》
作者/艾德華.布爾摩 (Edward Bullmore);譯者/高子梅 編按:文末寫到的 P 太太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也被作者診斷有憂鬱症的症狀。 在醫學上,憂鬱症比發炎還要古老。我們到羅馬時代才知道發炎的基本病徵,但古希臘時代就已經知道「憂鬱」(melancholia)這回事了。 從古希臘開始就有「憂鬱」這個概念。圖/GIPHY 大約西元前 400...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