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好書搶先看 – PanSci 泛科學
Browsing all 74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為什麼婚戒要戴在無名指?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

蜜月手、電腦手與媽媽手 臂神經分成四條神經來到上肢,為肌皮神經(Musculocutaneous nerve)、正中神經(Median nerve)、橈神經(Radial nerve)與尺神經(Ulnar nerve)。圖/wikipedia(點擊看大圖)...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如何安撫 0~6 個月嬰兒的深夜哭鬧?——《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

新手爸媽的第一道試煉:如何在深夜與哭鬧魔王對抗。圖/WIKIMEDIA 白天啼哭,大人處理方式可以有多種變化,如轉移小孩的注意力,當小孩注意到其他事物,安撫起來也比較順利。但大半夜哭鬧,常常成為新手父母最為棘手的問題,一方面大人精神已經不佳,另一方面嬰兒哭聲宏亮,一哭驚天動地,全家都不得安寧,無形之中將造成額外的壓力。...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喚醒科學素養,不盲從無根據資訊——《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

許多人以為自己閱讀的是「科學」文章,實際上看到的真的是正確資訊嗎?圖/pixabay 當父母之後,才發現育兒相關知識,常令人眼花撩亂。似是而非的論調,不停地困擾著時間有限的我們。面對這樣的景況,若無一套判斷的準則,肯定會淹沒在大量資訊中,隨時都有滅頂的可能。自己淹沒就算了,若是牽扯到小孩,最後搞不好雙重打擊,賠了夫人又折兵。...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植物界的兇猛掠食者—《植物比你想的更聰明》

從一株捕蠅草開始 提到植物職司味覺的部位,我們會直覺地看向土壤。畢竟植物大半養料來源就在裡頭。可是,有多種植物另有攝食之道。這些便是所謂的肉食性植物。接下來我們就要看看,植物學家最早發現的肉食性植物:捕蠅草。 1760 年 1 月 24 日,亞瑟.多布斯(Arthur Dobbs)寫了封信給英國皇家學會(the British Royal Society)會員植物學家彼得.科林森(Peter...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植物,也許正竊笑著—《植物比你想的更聰明》推薦序

多年前,在家中的院子裡種下一株炮杖花(Pyrostegia venusta);天真的我,以為它會乖乖的長在我希望它長的地方,「不會亂長」。於是,從此就展開了和它(他?)之間的永恆的對抗。 炮仗花。圖/B.navez @wiki 嗯,「亂長」是我想的,從它的角度看來,它不過是想要找個陽光充足的地方而已。不到一年的時間,它已經從不及三尺長到二樓;接著它繼續往三樓生長,最後爬滿外牆。...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草履蟲與裸藻誰更高等?—《植物比你想的更聰明》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最先出現的單細胞生物是屬於植物的藻類。藻類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使包括真核生物(或者說動物細胞)在內的生命得以擴散綿延。 那時和現在一樣,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區別不如人所認為的大。誠然,植物細胞比較繁複,多出了一個用來行光合作用的胞器(葉綠體),以及環繞整個細胞的細胞壁。而細胞壁也使得植物細胞遠比動物細胞牢固。但撇開這兩項差異,雙方確實十分相似。...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植物比你想的更聰明》

請求支援!圖/Joe Black@Flickr 日復一日,植物與草食性生物的存亡之戰打了四億年仍未止息。毫無疑問,後者最重要的群體是昆蟲,而前者對昆蟲而言除了是極其多樣的棲息地及生態棲域,還顯然是一整堆食物。如此無盡對抗會施加選擇上的壓力,形塑植物與昆蟲的演化,並管控兩者的時空分布。...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你知道精子界也有所謂的過動兒嗎?——《科學月刊》

文/何翰蓁|慈濟大學醫學系解剖學科副教授。熱愛形態學,以研究精子細胞內各胞器變化開啟研究生涯,目前觀察對象小至細菌,大至人體。著有《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 1970 年, 柳町隆造(Ryuzo yanagimachi) 在交配後母倉鼠(hamster) 的輸卵管中,...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萊特兄弟 平凡但執著—《飛翔之夢》譯後感

文/莊安祺|台大外文系畢,《飛翔之夢:萊特兄弟新傳》譯者 美國總統歐巴馬赴夏威夷度耶誕假期,行囊裡的四本書中,三本是懸疑推理小說,另一本就是兩度獲普利茲傳記文學獎,也是國家書獎得主麥卡勒的新作《萊特兄弟》。...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萊特兄弟的飛翔之夢—《飛翔之夢》推薦文

對人類來說,飛翔代表的,是一種能夠在天際,自由自在移動的能力。...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提款機的運作原理—《知識大圖解》

自動櫃員機替你管理帳務,同時確保資料安全 現代人很難想像沒有提款機的生活,但提款機其實是從 1970 年代才開始流行。世界上第一台提款機是約翰.雪伯巴倫(John Shepherd-Barron)所發明的,安裝在大倫敦區的恩非市(Enfield)。 如今,隨處可見的自動櫃員機讓民眾可以一天 24...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福音還是惡夢?三親嬰兒即將問世!──《BBC知識》

英國去年獨步全球通過立法,允許採用「粒線體轉移」的人工生殖技術,最快今年就能誕生第一名擁有「三親」DNA 的嬰兒。為何許多父母想換掉只占人類基因體 0.1% 的粒線體 DNA?這麼做會有倫理的疑慮嗎? 世界第一位試管嬰兒布朗,拿著當初孕育她的試管。 作者/柔伊.科米爾(Zoe Cormier) 譯者/賴毓貞 2015 年 2 月,英國國會投票通過 2008...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居家蟑螂剋星:蜚蠊瘦蜂—《都市昆蟲記》

或許你曾在家裡見過一種長約一公分、體型如蒼蠅般的黑色小飛蟲;父母、兄弟姐妹中也許總有人認得,卻不一定叫得出名字。這種生物生著一對藍色具光澤的眼睛、纖細的「腰部」,以及總是擺動著的扁扁腹部。由於牠的後足較長,且外表黑色,乍看又像是一隻蟋蟀。當牠出現在你面前,往往時而飛行,時而於地面爬行。 蜚蠊瘦蜂(Evania appendigaster)的頭部特寫。圖/天下文化提供...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神經科學新技術─ 如何解開大腦的神祕訊息?

圖/By Thomas Schultz – Own work,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試想,如果一本書只能隨機讀取千分之一的文字,是要如何瞭解書中的內容呢?這是一直以來困擾科學家的問題──到底要如何大規模記錄每一個神經元所傳遞的訊號呢? 文/陳摘文|於台大與德國歌廷根大學取得電機學士與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到美國珍利亞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於 2015...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大腦簡史》

超前意志、且可以預測意志的腦部反應 最早以神經科學方法研究上述問題的科學家,應該是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生理學家利貝特(Benjamin Libet)。1983 年,利貝特發表了一項驚人的實驗,他要求受試者自由「決定」一個時間點舉起左手或右手,並根據一個碼錶來回報該「決定」在自己心中出現的時間。結果他在腦電圖中發現,舉手的「意識意志」(conscious...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解開「費馬最後定理」的懷爾斯—《科學月刊》

作者|李武炎/曾任教於淡江大學數學系,現為《科學月刊》編輯委員。 今年素有「數學諾貝爾獎」的阿貝爾獎由美國牛津大學皇家協會講座教授懷爾斯(Andrew Wiles)獲得,推薦文中指出,為了表彰他利用半穩定橢圓曲線的模猜想推出「費馬最後定理」的震憾證明,對數論的發展開啟一個新的世代,獎項已於今(2016)年 5 月 24 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頒發。 懷爾斯。圖/wiki 英年早逝的天才數學家阿貝爾...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若沒有日夜變化,生物時鐘還可以運作嗎?—《大腦簡史》

在我們生存的地球上,光線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種自然環境資訊。地球的自轉以及其繞著太陽公轉,形成了日夜與四季的規律變化。而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也都因此面臨著一個迫切的挑戰:能不能把握光線的規律變化以為自己所用。...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沒沒無聞的第零對腦神經:終末神經—《大腦簡史》

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仔細分析嗅覺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話,其實可以發現我們的嗅覺系統數量並不只一套,也不是兩套,而是有三套! 人類的第三套嗅覺系統非常特別,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幾乎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不只是一般人對它毫無所知,這甚至是連很多醫生或腦科學家都沒有聽過的一套系統。這套系統叫作「終末神經」。...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鋼彈與福音戰士交戰的話,哪邊會勝利?—《空想科學讀本:大咖對決誰比較厲害》

鋼彈 v.s. 福音戰士!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兩大「人型載人武器」動畫作品,堪稱世紀最大的決鬥。 《機動戰士鋼彈》是 1979 年在電視上播映,之後爆發性的大受歡迎。故事中,把人類乘坐在其中所操縱的機械,根據「將人類的能力擴大」的意思而稱之為 Mobile Suit(機動服)。如果沒有特別說明,「鋼彈」指的就是主角阿姆羅.雷操縱的 Mobile Suit「RX-78-2 GUNDAM」。...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火星異種蟑螂和嵌合蟻,誰比較恐怖?—《空想科學讀本:大咖對決誰比較厲害》

《火星任務》的火星異種蟑螂和《獵人》的嵌合蟻,哪一邊比較恐怖? 兩者都是外型近似人類的「蟲」,在作品中都是超猛的。 《火星任務》(Terraformars)的蟲是蟑螂。從前人類為了將火星的環境改造成與地球相近而將這批蟑螂送入火星。之後過了 500 年,又派遣調查隊前去,發現這些蟑螂不但演化成近似人類的兩足步行動物,身長還高達 2...

View Article
Browsing all 74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